琺瑯,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瑯一詞源于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后轉音為發藍,后又為琺瑯。1918~1956年,琺瑯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制品標準,琺瑯改定為琺瑯,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琺瑯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筑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琺瑯是音譯,原指古代東羅馬帝國,后演變為工藝名稱,琺瑯就是金屬胎上施釉,烘燒,如畫琺瑯,搪瓷,景泰藍,銀藍等工藝。
琺瑯,指將玻璃或陶瓷質粉末熔結在基質(如金屬、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殼,多為彩色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樣,用于保護和裝飾。用石英、長石等為主要原料,并加入純堿、硼砂等為溶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為乳濁劑,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后,傾入水中急冷成琺瑯漿,涂敷于金屬制品表面,經過干燥、燒成,即得制品。搪瓷鍋、盛盤、浴缸、冰箱等是其例子。
琺瑯基本是由水、玻璃和顏色組成。其本質是玻璃,也被稱為琺瑯瓷。它如同一層玻璃保護,具有防生銹、抗腐蝕的作用,是一種對于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材料。
尋寶里面有很多清代的琺瑯彩的香爐,花瓶等古董,你看主要看就知道琺瑯是什么了。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瑯一詞源于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最早出現于東羅馬帝國的佛區,是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瑯是以礦物的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華物,經焙燒磨制成粉末狀的彩料后,在依其琺瑯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制于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瑯制品,琺瑯表簡單來說就是在表盤或懷表的外蓋和背部等,鑲飾工藝的鐘表,琺瑯表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分為四大類:掐絲琺瑯(Cloisonne),透明琺瑯(Flinque),內填琺瑯(Champleve)和彩繪琺瑯(Miniature painting) 琺瑯表 即為琺瑯做工的手表琺瑯表一直是一種高貴神秘的存在,它們是收藏家的摯愛,它們是拍賣會上讓人驚嘆的逸品。琺瑯有玉的溫潤、珠寶的光輝、骨瓷的細致,最重要的是這種材質歷久彌新、不會氧化褪色。即使經過上百年,琺瑯明亮的色彩也不會褪卻,它們就像逃脫了時間的法則,得以永遠年輕。 這門古老技藝的傳人越來越少,據說如今全世界掌握琺瑯技藝的只有十人左右。每當有頂級手表品牌推出琺瑯表,總會引出話題,由手工繪制而成,工藝講究,而且制作過程還有許多不能預測的因素,例如燒制時受熱有所不同等,即使用同樣的釉料也未必能燒出一樣的色彩。琺瑯表的這一妙處,致使每一腕琺瑯表獨一無二,所有說幾乎每一只琺瑯表都成為收藏家收藏的理由。 有人說,古鐘表不僅是一份懷舊情結,還是一件歷史藝術品。時光的流逝,世事的變遷,所有美好與痛苦的記憶都在時鐘上一次次地得以再現。 從18世紀開始,畫琺瑯在琺瑯表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繹。當時的琺瑯表多為掛表,精美玲瓏,典雅高貴。按施彩的部位劃分,有單面、雙面與內畫三種;按所表現的題材劃分,有美女、人物、動物、風景、圣經故事、戰爭場面和風土人情,在這些題材之中尤以美女圖居多。制表人為了裝飾琺瑯表的富貴氣,還常常采用珍珠鑲嵌邊圈,或將外框施以鏨金工藝,來突出畫琺瑯的欣賞性。琺瑯表的胎骨多以銅質鎏金,也有一些銀質品,但金質的就極為少見了。當時的琺瑯表通常都配以銀鏈,珍貴者還要施以琺瑯。我們所能見到的西洋琺瑯表,一些是地地道道的進口貨,但也有不少是胎胚進口到中國后繪制燒成,這些大多是乾隆年間的老古董。作為琺瑯器的另一種工藝,掐絲琺瑯在表盤上也有應用。這種工藝類似我國的景泰藍,比如江詩丹頓的作品-A udub on“美國水鳥”就采用了這種工藝。這是一套限量發行的琺瑯表,全套12只,表盤全部采用掐絲琺瑯。這套作品歷經長達400小時的工序加工完成,整套作品有30多種顏色,要準備30多種釉料,然后從熔點高的釉料開始烤制,反復30多次。過程中一旦有某個釉料出現裂紋,則整只表盤報廢。制造掐絲琺瑯表盤的成功率不到50%,所以十分珍貴,而且在市面上并不多見。
1.基本解釋: 琺瑯,涂料名,又稱“搪瓷”。它是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制成,涂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既可防銹,又可作為裝飾。如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瑯制品。 2.名稱來源 在中國古代,由于琺瑯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于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后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后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基本統一為“琺瑯”。
琺瑯是音譯,原指古代東羅馬帝國,后演變為工藝名稱,琺瑯就是金屬胎上施釉,烘燒,如畫琺瑯,搪瓷,景泰藍,銀藍等工藝。
某些礦物原料燒成的像釉子的礦物質。多涂在銅質或銀質器物表面,用 來制造景泰藍、證章、紀念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