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體砌筑規(guī)范要求:
1、磚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2、砂漿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3、磚砌體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嚴禁無可靠措施的內(nèi)外墻分砌施工,臨時間斷處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
4、磚混結構的要留馬牙槎。留槎要正確,拉結筋應按間隔50cm設置;
5、砂漿飽滿度應大于80%;
6、軸線位移不能大于10mm;
7、垂直度偏差應小于10mm;
8、水平灰縫厚度應控制在8-12mm
9、表面平整度應控制在8mm內(nèi);
10、門窗洞口寬度應控制在正負5mm內(nèi)
11、水平灰縫平直度應控制在10mm內(nèi)。
1、磚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2、砂漿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3、磚砌體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嚴禁無可靠措施的內(nèi)外墻分砌施工,臨時間斷處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
4、磚混結構的要留馬牙槎。留槎要正確,拉結筋應按間隔50cm設置;
5、砂漿飽滿度應大于80%;
6、軸線位移不能大于10mm;
7、垂直度偏差應小于10mm;
8、水平灰縫厚度應控制在8-12mm
9、表面平整度應控制在8mm內(nèi);
10、門窗洞口寬度應控制在正負5mm內(nèi)
11、水平灰縫平直度應控制在10mm內(nèi)。
(1)砌磚基礎的技術要求
磚基礎砌筑前,應先檢查墊層施工是否符合質(zhì)量要求,然后清掃墊層表面,將浮土及垃圾清掃干凈。砌基礎時可依皮數(shù)桿先砌幾皮轉角及交接處部分的磚,然后在其間拉準線砌中間部分。若磚基礎不在同一深度,則應先由底往上砌筑。在磚基礎高低臺階接頭處,下臺面臺階要砌一定長度(一般不小于500mm)實砌體,砌到上面后和上面的磚一起退臺。
基礎墻的防潮層,如設計無具體要求,宜用1:2.5的水泥砂漿加適量的防水劑鋪設,其厚度一般為20mm。抗震設防地區(qū)的建筑物,不用油氈做基礎墻的水平防潮層。
(2)磚墻的技術要求
全墻砌磚應平行砌起,磚層必須水平,磚層正確位置除用皮數(shù)桿控制外,每樓層砌完后必須校對一次水平、軸線和標高,在允許偏差范圍內(nèi),其偏差值應在基礎或樓板頂面調(diào)整。
磚墻的水平灰縫厚度和豎縫寬度一般為lOmm,但不小于8mm,也不大于12mm。水平灰縫的砂漿飽滿度不低于80%,砂漿飽滿度用百格網(wǎng)檢查。豎向灰縫宜用擠漿或加漿方法,使其砂漿飽滿,嚴禁用水沖漿灌縫。
磚墻的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不能同時砌筑處,應砌成斜槎,斜槎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
非抗震設防及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地區(qū),如臨時間斷處留斜槎確有困難,除轉角處外,也可以留直槎,但必須做成陽槎,并加設拉結筋。拉結筋的數(shù)量為每120mm墻厚設置1φ6的鋼筋(120mm厚墻放置2φ6拉結鋼筋);間距沿墻高不得超過500mm;埋入長度從墻的留槎處算起,每邊均不應小于500mm,對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7度的地區(qū),不應小于1000mm;末端應有90°彎鉤,抗震設防地區(qū)建筑物的臨時間斷處不得留直搓。
寬度小于lm的窗間墻,應選用整磚砌筑,半磚和破損的磚,應分散使用于墻心或受力較小部位。
不得在下列墻體或部位中留設腳手眼:①空斗墻、半磚墻和磚柱;②磚過梁上與過梁成60°角的三角形范圍及過梁凈跨度1/2的高度范圍內(nèi);③寬度小于lm的窗間墻;④梁或梁墊下及其左右各500mm的范圍內(nèi);⑤磚砌體的門窗洞口兩側200mm(石砌體為300mm)和轉角處450mm(石砌體為600mm)的范圍內(nèi)。
施工時需在磚墻中留置的臨時洞口,其側邊離交接處的墻面不應小于500mm,洞口凈寬度不應超過1m;洞口頂部宜設置過梁。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地區(qū)的建筑物,臨時洞口的留置應會同設計單位研究決定。臨時施工洞口應做好補砌。
每層承重墻的最上一皮磚,在梁或梁墊的下面,應用丁磚砌筑;隔墻與填充墻的頂面與上層結構的接觸處,宜用側磚或立磚斜砌擠緊。
設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抗震多層磚房,應先綁扎鋼筋,而后砌磚墻,最后澆筑混凝土。墻與柱應沿高度方向每500mm設2φ6鋼筋(一磚墻),每邊伸入墻內(nèi)不應少于1m;構造柱應與圈梁連接;磚墻應砌成馬牙槎,每一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超過300mm,馬牙槎從每層柱腳開始,應先退后進。該層構造柱混凝土澆筑完之后,才能進行上一層的施工。
磚墻每天砌筑高度以不超過1.8m為宜,雨天施工時,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過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