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多層住宅公攤在15%以內,小高層和高層在20%左右,一般不超過25%,公寓類的要大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會超過30%。 公攤面積大小是測繪部門進行測繪得出的,
不是開發商自已定的,另外開發商在開始建設之前都要進行建筑規劃審批
公用建筑面積是指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所有的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以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多層住宅樓,公攤系數在10%-15%之間;
小高層住宅,公攤系數在15%-20%之間;
高層住宅,公攤系數在20%-25%左右
國家對安置房公攤面積的規定方法:
最新公攤面積計算公式公用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之和=公用建筑面積分攤系數。公攤面積分攤是共有建筑面積的簡稱,其中需要公攤的面積有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等。
舉例來說吧,一套88平的建筑面積,套內面積為72平方,那么公攤面積 = 建筑面積 - 套內使用面積=(88-72)平方米= 16平方米;公攤率=公攤面積/建筑面積= (16 / 88)平方米= 18.2%;得房率=(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建筑面積=(88-16)/ 88平方米 =81%。
很多人覺得公攤面積越少越好,這自然是對的,但是有的將得房率作為判斷公攤面積少的標準,那么這樣就不一定對了?,F在很多開發商會將贈送的面積算到套內面積中,這樣算的話反而得房率就高,高得房率≠公攤面積少。對于公攤面積我國尚沒有很明確的規定,所以購房時要多多看房具體計算一下,在決定是否劃算。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對一些選擇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相結合的住戶,由于貨幣補償部分已經計算(享受)建筑面積,因此,在計算新房公攤面積時,要在減去貨幣補償已享受部分的面積后,據實登記。舉例:原有住宅總面積120㎡,其中套內面積100㎡,分攤面積20㎡,若選擇套內面積產權置換60㎡,則原公攤面積中12㎡計入置換住宅的公攤面積;剩下的8㎡公攤面積納入貨幣補償計算,即貨幣補償面積為40+8=48㎡。計算公式如下:貨幣補償面積=貨幣補償套內面積×(1+分攤總面積/套內總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