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一下就是我整理出來的路肩擋土墻施工方案
1、測量放樣:用全站儀放出擋土墻邊線,劃出開挖范圍,釘好樁位,在施工場地附近布置控制樁。
2、清理基坑及基底處理:根據測量放樣的基坑施工范圍和設計深度進行開挖。墻基應置于可靠的巖層上,且基礎埋入基巖強風化層1~2m,如基底于設計不符,報請監理工程師變更施工方案。
3、模板安裝
A、模板制作:鋼模板宜采用標準化的組合模板。組合鋼模板的拼裝應符合現行國家規范標準。各種螺栓連接應符合有關標準。鋼模板及其配件應按標準的加工圖加工,成品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B、模板安裝: 模板與鋼筋安裝工作應配合進行,防礙綁扎鋼筋的模板應待鋼筋安裝完畢后安裝。安裝側模板時,應防止模板移位和變形。基礎側模可在模板外設立支撐固定。澆筑在混凝土中的拉桿,應按拉桿拔出或不拔出的要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小型結構物,可使用金屬線代替拉桿。模板安裝完畢后,應對其平面位置、頂部標高、節點聯系及縱橫向穩定性進行檢查,合格后方可澆筑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時 ,若發現模板有超過允許偏差變形值的可能時,應及時糾正。模板在安裝過程中,必須設置防傾覆設施。
4、混凝土生產及運輸
A、混凝土攪拌:拌制混凝土配料時,各種衡器應保持準確。對骨料的含水率應經常進行檢測,雨季施工時,應增加測定次數,據此調整骨料和水的用量。混凝土拌和物應拌和均勻,顏色一致,運至現場不得有離析泌水現象。混凝土采用罐車進行混凝土的運輸,使澆筑工作不間斷。并使混凝土運輸到澆筑地點時仍保持均勻性和規定的坍落度。因運距較遠混凝土運至澆筑地點后應在罐車內再次攪拌1~2分鐘后,再進行混凝土施工。嚴禁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進行施工。
B、混凝土的澆筑:
凝土澆筑前,應對支架、模板、鋼筋、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符合設計及施工要求后方可澆筑。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內的雜物積水應清理干凈。模板如有縫隙,應用海棉條或雙面膠填塞嚴密,模板內應涂刷脫模劑(不得使用廢機油等油料)。
混凝土澆筑時,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振搗不能漏振和過振。混凝土澆筑應按一定的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澆筑,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凝土。混凝土分層澆筑厚度不宜超過30㎝。砼施工一層后,人工進行片石擺放,按規范要求擺放完成后,再進行下一層砼施工。砼從高處直接傾卸時,其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以不發生離析為度。當傾落高度超過2m時,應通過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等設施下落;傾落高度超過10m時,應設置減速裝置(在串筒的不同高度設多向擋板)。在串筒出料筒下面,砼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m.
澆筑應連續進行,如因故必須間斷時,其間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的時間。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確定,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混凝土裸露面及時進行修整、抹平,待初凝后再抹第二遍并壓光或拉毛,當裸露面面積較大或氣候不良時,應加毛氈進行防護,但在開始養生前,覆蓋物不得接觸混凝土面。
片石摻加前應清除表面的雜物、泥土等。片石摻入量一般不超過總圬工體積的25%,施工控制在20%,摻入時不可亂投亂放,石塊應分布均勻,凈距不小于100mm,距結構側面和頂面的凈距不小于150mm,石塊不得接觸預埋件,不可直接接觸基底、模板。
5、混凝土的養生及模板拆除
澆筑完成后,應在初凝后盡快覆蓋和灑水養護,覆蓋時不得損傷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在有模板覆蓋時,應在養護期間經常使模板保持濕潤。養護標準以經常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為主,養護天數不少于7天。模板拆除:模板拆除應按設計要求的順序進行,設計無要求時,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順序,拆時嚴禁拋仍。卸落支架和拱架應按擬定的卸落程序進行,分幾個循環卸完,卸落量開始宜小,以后逐漸增大。在縱向應對稱均衡卸落,在橫向應同時一起卸落。拆除模板,卸落支架和拱架時,不允許用猛烈地敲打和強扭等方法進行。模板、支架拆除后,應維修整理,分類妥善存放。
6、沉降縫設置
沉降縫按照設計位置設置,擋土墻施工時,按沉降縫位置分段施工,擋土墻施工完成成,沉降縫用瀝青麻絮沿內、外、頂三方填塞,深入10~20cm。
擋土墻施工方案
1、測量放樣:用全站儀放出擋土墻邊線,劃出開挖范圍,釘好樁位,在施工場地附近布置控制樁。
2、清理基坑及基底處理:根據測量放樣的基坑施工范圍和設計深度進行開挖。墻基應置于可靠的巖層上,且基礎埋入基巖強風化層1~2m,如基底于設計不符,報請監理工程師變更施工方案。
3、模板安裝
A、模板制作:鋼模板宜采用標準化的組合模板。組合鋼模板的拼裝應符合現行國家規范標準。各種螺栓連接應符合有關標準。鋼模板及其配件應按標準的加工圖加工,成品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B、模板安裝: 模板與鋼筋安裝工作應配合進行,防礙綁扎鋼筋的模板應待鋼筋安裝完畢后安裝。安裝側模板時,應防止模板移位和變形。基礎側模可在模板外設立支撐固定。澆筑在混凝土中的拉桿,應按拉桿拔出或不拔出的要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小型結構物,可使用金屬線代替拉桿。模板安裝完畢后,應對其平面位置、頂部標高、節點聯系及縱橫向穩定性進行檢查,合格后方可澆筑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時 ,若發現模板有超過允許偏差變形值的可能時,應及時糾正。模板在安裝過程中,必須設置防傾覆設施。
4、混凝土生產及運輸
A、混凝土攪拌:拌制混凝土配料時,各種衡器應保持準確。對骨料的含水率應經常進行檢測,雨季施工時,應增加測定次數,據此調整骨料和水的用量。混凝土拌和物應拌和均勻,顏色一致,運至現場不得有離析泌水現象。混凝土采用罐車進行混凝土的運輸,使澆筑工作不間斷。并使混凝土運輸到澆筑地點時仍保持均勻性和規定的坍落度。因運距較遠混凝土運至澆筑地點后應在罐車內再次攪拌1~2分鐘后,再進行混凝土施工。嚴禁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進行施工。
B、混凝土的澆筑:
凝土澆筑前,應對支架、模板、鋼筋、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符合設計及施工要求后方可澆筑。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內的雜物積水應清理干凈。模板如有縫隙,應用海棉條或雙面膠填塞嚴密,模板內應涂刷脫模劑(不得使用廢機油等油料)。
混凝土澆筑時,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振搗不能漏振和過振。混凝土澆筑應按一定的厚度、順序和方向分層澆筑,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凝土。混凝土分層澆筑厚度不宜超過30㎝。砼施工一層后,人工進行片石擺放,按規范要求擺放完成后,再進行下一層砼施工。砼從高處直接傾卸時,其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以不發生離析為度。當傾落高度超過2m時,應通過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等設施下落;傾落高度超過10m時,應設置減速裝置(在串筒的不同高度設多向擋板)。在串筒出料筒下面,砼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m.
澆筑應連續進行,如因故必須間斷時,其間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或能重塑的時間。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確定,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混凝土裸露面及時進行修整、抹平,待初凝后再抹第二遍并壓光或拉毛,當裸露面面積較大或氣候不良時,應加毛氈進行防護,但在開始養生前,覆蓋物不得接觸混凝土面。
片石摻加前應清除表面的雜物、泥土等。片石摻入量一般不超過總圬工體積的25%,施工控制在20%,摻入時不可亂投亂放,石塊應分布均勻,凈距不小于100mm,距結構側面和頂面的凈距不小于150mm,石塊不得接觸預埋件,不可直接接觸基底、模板。
5、混凝土的養生及模板拆除
澆筑完成后,應在初凝后盡快覆蓋和灑水養護,覆蓋時不得損傷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在有模板覆蓋時,應在養護期間經常使模板保持濕潤。養護標準以經常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為主,養護天數不少于7天。模板拆除:模板拆除應按設計要求的順序進行,設計無要求時,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順序,拆時嚴禁拋仍。卸落支架和拱架應按擬定的卸落程序進行,分幾個循環卸完,卸落量開始宜小,以后逐漸增大。在縱向應對稱均衡卸落,在橫向應同時一起卸落。拆除模板,卸落支架和拱架時,不允許用猛烈地敲打和強扭等方法進行。模板、支架拆除后,應維修整理,分類妥善存放。
6、沉降縫設置
沉降縫按照設計位置設置,擋土墻施工時,按沉降縫位置分段施工,擋土墻施工完成成,沉降縫用瀝青麻絮沿內、外、頂三方填塞,深入10~20cm。
第一節 概 述
能夠保持結構物兩側的土體、物料有一定高差的結構稱為支擋結構。支承路堤填土或山坡土體,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而承受側向土壓力的建筑物稱為擋土墻。
支擋結構在各種土建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鐵路、公路工程中可以用于支承路堤或路塹邊坡、隧道洞口、支承橋臺臺后填土,以減少土石方量和占地面積,防止水流沖刷路基,并經常用于整治坍方、滑坡等路基病害;水利、港灣工程中支擋河岸及水閘的岸墻;民用與工業建筑中的地下連續墻等。隨著大量土木工程在地形復雜地區的興建,支擋結構愈加顯得重要。支擋結構的設計將直接影響到工程的經濟效益及安全。
擋土墻各部位的名稱如圖10-1所示,墻身靠填土(或山體)一側稱為墻背,大部分外露的一側稱為墻面(或墻胸),墻的頂面部分稱為墻頂,墻的底面部分稱為墻底,墻背與墻底的交線稱為墻踵,墻面與墻底的交線稱為墻趾。墻背與豎直面的夾角稱為墻背傾角,一般用表示,墻踵到墻頂的垂直距離稱為墻高,用H表示。
擋土墻的類型劃分方法很多,根據墻體自身的剛度可將其分為柔性擋土墻和剛性擋土墻;根據擋土墻的結構形式可將其分為重力式(包括衡重式)擋土墻和輕型擋土墻;根據擋土墻在路基橫斷面上的位置可分為:路塹擋土墻、路肩擋土墻、路堤擋土墻、山坡擋土墻、抗滑擋土墻、站臺擋土墻等;根據建筑材料可分為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等;根據所處的環境條件可分為一般地區擋土墻、浸水地區擋土墻與地震地區擋土墻等。
由于一些地區石料豐富,使得石砌重力式和衡重式擋土墻得到廣泛應用。為適應不同地區的條件和發展新技術的需要,逐步發展了各種形式的擋土墻,如:懸臂式、扶臂式、板樁式、錨桿式、錨定板式、豎向預應力錨桿式、加筋土式和土釘
式等新型擋土墻。隨著生產和技術的不斷
發展,今后還將會有一些新的結構形式不斷 圖10—1擋土墻各部分名稱
路基在遇到下列情況時可考慮修建擋土墻:
(1) 陡坡地段;
(2) 巖石風化的路塹邊坡地段;
(3) 為避免大量挖方及降低邊坡高度的路塹地段;
(4) 可能產生坍方、滑坡的不良地質地段;
(5) 高填方地段;
(6) 水流沖刷嚴重或長期受水浸泡的沿河路基地段;
(7) 為節約用地、減少拆遷或少占農田的地段;
(8) 為保護重要建筑物、生態環境或其他特殊需要的地段。
在考慮擋土墻設計方案時,應與其他工程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例如,采用路堤或路肩擋土墻時,常與棧橋或填方等方案進行比較;采用路塹或山坡擋土墻時,常與隧道、明洞或刷緩邊坡等方案作比較,以求工程技術經濟合理。
第二節 重力式擋土墻
一、概述
重力式擋土墻是以墻身自重來維持擋土墻在土壓力作用下的穩定,它是我國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擋土墻形式。重力式擋土墻多用漿砌片(塊)石砌筑,缺乏石料地區有時可用混凝土預制塊作為砌體,也可直接用混凝土澆筑,一般不配鋼筋或只在局部范圍配置少量鋼筋。這種擋土墻形式簡單、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適應性強,因而應用廣泛。
由于重力式擋土墻依靠自身重力來維持平衡穩定,因此墻身斷面大,圬工數量也大,在軟弱地基上修建時往往受到承載力的限制。如果墻過高,材料耗費多,因而亦不經濟。當地基較好,墻高不大,且當地又有石料時,一般優先選用重力式擋土墻。
重力式擋土墻,當墻背只有單一坡度時,稱為直線形墻背;若多于一個坡度,則稱為折線形墻背。直線形墻背可做成俯斜、仰斜、垂直三種,墻背向外側傾斜時稱為俯斜,墻背向填土一側傾斜時稱為仰斜,墻背垂直時稱為垂直;折線形墻背有凸形折線墻背和衡重式墻背兩種,如圖10-2所示。
a) 俯斜 b) 仰斜 c) 垂直 d) 凸形 e) 衡重式
圖10-2 重力式擋土墻墻背形式
仰斜墻背所受的土壓力較小,用于路塹墻時墻背與開挖面邊坡較貼合,因而開挖量和回填量均較小,但墻后填土不易壓實,不便施工。當墻趾處地面橫坡較陡時,采用仰斜墻背將使墻身增高,斷面增大,如圖10-3所示,所以仰斜墻背適用于路塹墻及墻趾處地面平坦的路肩墻或路堤墻。
俯斜墻背所受土壓力較大,其墻身斷面較仰斜墻背時要大,通常在地面橫坡陡峻時,利用陡直的墻面,以減小墻高。俯斜墻背可做成臺階形,以增加墻背與填土之間的摩擦力。
垂直墻背的特點介于仰斜和俯斜墻背之間。
凸形折線墻背系由仰斜墻背演變而來,上部俯斜、下部仰斜,以減小上部斷面尺寸,多用于路塹墻,也可用于路肩墻。
衡重式墻背在上下墻之間設有衡重臺,利用衡重臺上填土的重力使全墻重心后移,增加了墻身的
穩定。由于采用陡直的墻面,且下墻采用仰斜墻 圖10—3地面橫坡對墻高的影響
背,因而可以減小墻身高度,減少開挖工作量。
適用于山區地形陡峻處的路肩墻和路堤墻,也可用于路塹墻。
二、重力式擋土墻的構造
重力式擋土墻的構造必須滿足強度與穩定性的要求,同時應考慮就地取材,經濟合理、施工養護的方便與安全。
1.墻身構造
重力式擋土墻的仰斜墻背坡度一般采用1:0.25,不宜緩于1:0.30;俯斜墻背坡度一般為1:0.25~1:0.40,衡重式或凸折式擋土墻下墻墻背坡度多采用1:0.25~1:0.30仰斜,上墻墻背坡度受墻身強度控制,根據上墻高度,采用1:0.25~1:0.45俯斜,如圖6-4所示。墻面一般為直線形,其坡度應與墻背坡度相協調。同時還應考慮墻趾處的地面橫坡,在地面橫向傾斜時,墻面坡度影響擋土墻的高度,橫向坡度愈大影響愈大。因此,地面橫坡較陡時,墻面坡度一般為1:0.05~1:0.20,矮墻時也可采用直立;地面橫坡平緩時,墻面可適當放緩,但一般不緩于1:0.35。
圖10-4 擋土墻墻背和墻面坡度
仰斜式擋土墻墻面一般與墻背坡度一致或緩于墻背坡度;衡重式擋土墻墻面坡度采用1:0.05,所以在地面橫坡較大的山區,采用衡重式擋土墻較經濟。衡重式擋土墻上墻與下墻的高度之比,一般采用4:6較為經濟合理。對一處擋土墻而言,其斷面形式不宜變化過多,以免造成施工困難,并且應當注意不要影響擋土墻的外觀。
混凝土塊和石砌體擋土墻的墻頂寬度一般不應小于0.5m,混凝土墻頂寬度不應小于0.4m。路肩擋土墻墻頂應以粗料石或C15混凝土做帽石,其厚度不得小于0.4m,寬度不小于0.6m,突出墻外的飛檐寬應為0.1m。如不做帽石或為路堤墻和路塹墻,應選用大塊片石置于墻頂并用砂漿抹平。
在有石料的地區,重力式擋土墻應盡可能采用漿砌片石砌筑,片石的極限抗壓強度不得低于30MPa。在一般地區及寒冷地區,采用M7.5水泥砂漿;在浸水地區及嚴寒地區,采用M10水泥砂漿。在缺乏石料的地區,重力式擋土墻可用C15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建造;在嚴寒地區采用C20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
為保證列車正常運行、線路養護及行人的安全,路肩擋土墻在一定條件下,應設置防護欄桿。
避免因地基不均勻沉陷而引起墻身開裂,根據地基地質條件的變化和墻高、墻身斷面的變化情況需設置沉降縫。在平曲線地段,擋土墻可按折線形布置,并在轉折處以沉降縫斷開。為防止圬工砌體因收縮硬化和溫度變化而產生裂縫應設置伸縮縫。設計中一般將沉降縫和伸縮縫合并設置,沿線路方向每隔10~25m設置一道,如圖10-5所示。縫寬為2~3cm,自墻頂做到基底。縫內沿墻的內、外、頂三邊填塞瀝青麻筋或瀝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2 m,當墻背為巖石路塹或填石路堤時,可設置空縫。
圖10-5 沉降縫與伸縮縫
2.排水設施
擋土墻排水設施的作用在于疏干墻后土體中的水和防止地表水下滲后積水,以免墻后積水致使墻身承受額外的靜水壓力;減少季節性冰凍地區填料的凍脹壓力;消除粘性土填料浸水后的膨脹壓力。
擋土墻的排水措施通常由地面排水和墻身排水兩部分組成。地面排水主要是防止地表水滲入墻后土體或地基,地面排水措施有:
(1)設置地面排水溝,截引地表水;
(2)夯實回填土頂面和地表松土,防止雨水和地面水下滲,必要時可設鋪砌層;
(3)路塹擋土墻趾前的邊溝應予以鋪砌加固,以防止邊溝水滲入基礎。
墻身排水主要是為了排除墻后積水,通常在墻身的適當高度處布置一排或數排泄水孔,如圖10-6所示。泄水孔的尺寸可視泄水量的大小分別采用0.05m×0.1m、0.1m×0.1m、0.15m×0.2m的方孔或直徑為0.05m~0.1m的圓孔。孔眼間距一般為2~3m,干旱地區可予增大,多雨地區則可減小。浸水擋土墻則為1.0~1.5m,孔眼應上下左右交錯設置。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出水口應高出地面0.3m;如為路塹擋土墻,應高出邊溝水位0.3m;浸水擋土墻則應高出常水位0.3m。泄水孔的進水口部分應設置粗粒料反濾層,以防孔道淤塞。泄水孔應有向外傾斜的坡度。在特殊情況下,墻后填土采用全封閉防水,一般不設泄水孔。干砌擋土墻可不設泄水孔。
圖10—6 擋土墻瀉水孔及反濾層
若墻后填土的透水性不良或可能發生凍脹,應在最低一排泄水孔至墻頂以下0.5m的高度范圍內,填筑不小于0.3m厚的砂加卵石或土工合成材料反濾層。既可減輕凍脹力對墻的影響,又可防止墻后產生靜水壓力,同時起反濾作用。反濾層的頂部與下部應設置隔水層。
3.防水層
為防止水滲入墻身形成凍害及水對墻身的腐蝕,在嚴寒地區或有浸水作用時,時常在臨水面涂以防水層:
(1)石砌擋土墻,先抹一層M5水泥砂漿(2cm厚),再涂以熱瀝青(2~3mm);
(2)混凝土擋土墻,涂抹兩層熱瀝青(2~3mm);
(3) 鋼筋混凝土擋土墻,常用石棉瀝青及瀝青浸制麻布各兩層防護,或者加厚混凝土保護層;一般情況下可不設防水層,但片石砌筑擋土墻需用水泥砂漿抹成平縫。
4.基礎埋置深度
擋土墻一般采用明挖基礎。當地基為松軟土層時,可采用加寬基礎、換填或樁基礎。水下基礎挖基有困難時,可采用樁基礎或沉井基礎。
基礎埋置深度應按地基的性質、承載力的要求、凍脹的影響、地形和水文地質等條件確定。
擋土墻基礎置于土質地基上時,其基礎埋深應符合下列要求:
(1)基礎埋置深度不小于1m。當有凍結且凍結深度小于或等于1m時,應在凍結線以下不小于0.25m(不凍脹土除外);當凍結深度超過1m時,可在凍結線下0.25m內換填弱凍脹土或不凍脹土,但埋置深度不小于1.25m。不凍脹土層(例如碎石、卵石、中砂或粗砂等)中的基礎,埋置深度可不受凍深的限制;
(2)受水流沖刷時,基礎應埋置在沖刷線以下不小于1m;
(3)路塹擋土墻基礎底面應在路肩以下不小于1m,并應低于側溝砌體底面不小于0.2m。
擋土墻基礎置于硬質巖石地基上時,應置于風化層以下。當風化層較厚,難以全部清除時,可根據地基的風化程度及其相應的承載力將基底埋于風化層中。置于軟質巖石地基上時,埋置深度不小于1m。
擋土墻基礎置于斜坡地面時,其趾部埋入深度和距地面的水平距離應符合表10-1的要求。
表10-1斜坡地面墻趾埋入的最小尺寸(m)
三、重力式擋土墻的布置
擋土墻的布置是擋土墻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通常在路基橫斷面圖和墻址縱斷面圖上進行。布置前應現場核對路基橫斷面圖,不滿足要求時應補測,并測繪墻址處的縱斷面圖,收集墻址處的地質和水文等資料。
1.擋土墻位置的選定
(1)路塹擋土墻的位置通常設置在路基的側溝邊。山坡擋土墻應考慮設在基礎可靠處,墻的高度應保證設墻后墻頂以上邊坡穩定。
(2)路肩擋土墻因可充分收縮坡腳,大量減少填方和占地,當路肩與路堤墻的墻高或截面圬工數量相近、基礎情況相似時,應優先選用路肩墻。若路堤墻的高度或圬工數量比路肩墻顯著降低,而且基礎可靠時,宜選用路堤墻。必要時應作技術經濟比較以確定墻的位置。
(3)當路基兩側同時設置路肩和路塹擋土墻時,一般應先施工路肩墻,以免在施工時破壞路塹墻的基礎。同時要求過路肩墻墻踵與水平面成f角的平面不得伸入到路塹墻的基底面以下,否則應加深路塹墻的基礎,或將兩者設計成一個整體結構。
(4)沿河路堤設置擋土墻時,應結合河流的水文、地質情況以及河道工程來布置,注意應保證墻后水流順暢,不致擠壓河道而引起局部沖刷。
(5)滑坡地段的抗滑擋土墻,應結合地形、地質條件,滑面的部位、滑坡推力,以及其它工程,如:抗滑樁、減載、排水等綜合考慮;
(6)帶攔截落石作用的擋土墻,應按落石范圍、規模、彈跳軌跡等進行考慮;
(7)受其它建筑物如:房屋、公路、橋涵、隧道等控制的擋土墻,在滿足特定的要求下,尚需考慮技術經濟條件;
2.縱向布置
縱向布置在墻址縱斷面圖上進行,布置后繪成擋土墻正面圖,布置的內容有:
(1)確定擋土墻的起訖點和墻長,選擇擋土墻與路基或其它結構物的銜接方式。
路肩擋土墻端部可嵌入石質路塹中,或采用錐坡與路堤銜接;當路肩擋土墻、路堤擋土墻兼設時,其銜結處可設斜墻或端墻;與橋臺連接時,為防止墻后回填土從橋臺尾端與擋土墻連接處的空隙中溜出,需在臺尾與擋土墻之間設置隔墻及接頭墻。
路塹擋土墻在隧道洞口應結合隧道洞門、翼墻的設置情況平順銜接;與路塹邊坡銜接時,一般將墻高逐漸降低至2m以下,使邊坡坡腳不致伸入邊溝內,有時也可用橫向端墻連接。
(2)按地基、地形及墻身斷面變化情況進行分段,確定伸縮縫和沉降縫的位置。
當墻身位于弧形地段,例如橋頭錐體坡腳,因受力后容易出現豎向裂縫,宜縮短伸縮縫間距,或考慮其它措施。
(3)布置各擋土墻的基礎。墻址地面有縱坡時,擋土墻的基底宜做成不大于5%的縱坡。但地基為巖石時,為減少開挖,可沿縱向做成臺階。臺階尺寸應隨縱坡大小而定,但其高寬比不宜大于1:2。
(4)布置泄水孔的位置,包括數量、間隔和尺寸等。
此外,在布置圖上應注明各特征斷面的樁號,以及墻頂、基礎、頂面、基底、沖刷線、冰凍線、常水位或設計洪水位的標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