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因受炎熱、潮濕、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欄”(俗稱竹樓)為主。
哈尼族:住于降水充沛的地方,需通風好,依山而建,為北土掌、南干欄。
彝族:分布范圍較廣,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侗族:聚居地多為山區切氣候多雨溫濕,為防濕毒蛇蟲獸的侵襲,底層不住人,建筑風格為干欄式建筑。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多為石木結構,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回族:民居以平房為主,那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長年干旱少雨,溫差大的緣故。
白族:多為土木或磚(石)木結構,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
蒙古族:傳統民居是蒙古包,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適應了這一特點,利于安裝與拆卸。
壯族:炎熱多雨、潮濕,多山,"干欄"住宅具有通風干爽,有節約土地的作用;民居多為全"干欄"住宅。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氈塊、木料構成。蒙古語稱“蒙古勒格爾”。圓形尖頂,用一屋或兩層羊毛氈子覆蓋。在大風雪中阻力小,不積雪,包頂不存雨水。包門方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遷徙拆散,定居安裝。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不大,但是包內的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常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藏族農區城鎮人多壘石建房,房屋平頂多窗,造型及色澤質樸,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帳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為布料和牛毛帳篷兩種,有方形和橢圓形,遷移方便,結實耐用。
福建土樓,西南邊疆碉樓,新疆南部阿以旺,內蒙古氈包,西藏囊色林主樓,云南景洪曼飛龍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藏族的布達拉宮,傣族的竹樓、壯族的吊腳樓,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的土掌房,納西族的麗江古城,仡佬族的石板房、彝族的土司莊園,瑤族的歇山頂茅屋,苗族的大船廊、木鼓房、銅鼓坪、蘆笙堂、妹妹棚、跳花場,侗族的鼓樓、花橋、戲樓、祖母堂,布依族的涼亭、歌臺。
少數民族建筑形式都有;(1)傣族:氣候變化大,平頂土掌房。
(2)哈尼族:蘑菇房
(3)彝族:多用板頂,土墻,土掌房。
(4)侗族:干欄樓房
(5)藏族:高寒,碉房;賬房,流動性
(6)回族:依地勢,有平房,樓房,窯洞和竹
(7)白族:長三間,四合五天井
(8)蒙古族:蒙古包,便于游牧
(9)壯族:木樓,吊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