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云南一帶濕氣較重,人們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后來一位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伙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后來就發展成現在的吊腳樓。
也叫“吊樓”為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的吊腳樓也很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吊腳樓是一種極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為外廊式二三層小樓房,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牲畜。樓上住人。樓上前半部光線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后半部為室,其中設有"火塘 ",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 炊飯的。第三層樓上設臥房。一般一家一棟,也有的村寨,如廣西三江縣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帶,多聚族而居,將同一房族的房子連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慶佳節,聚集于此,設宴接待賓客。平壩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縣的連江一帶,大都是兩層樓房,樓下住人,樓上存放糧食雜物。堂屋中設有"神龕",兩側為臥室、廚房,豬牛圈都在屋側房后。
當承載在傳統建筑上的大量地緣特征和文化記憶,被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時候,我們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通過觀察一個地方的建筑物,來判斷出它所處的地理和文化區域。然而,吊腳樓,這種古老的干欄式建筑,至今仍在被包括苗族在內的廣大西南少數民族人民所廣泛使用。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最大承載體,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體系的捷徑。
吊腳樓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雛形是一種干欄式民居。當人類的記憶尚處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時代的時候,有巢氏創造的吊腳樓就作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歷史舞臺。它臨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綠水的靈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吊腳樓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莊,古樸之中呈現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個令人忘俗的所在,散發著生命的真純,沒有一絲喧囂與浮華。身臨其境,俗世的煩惱會煙消云散,困頓的胸懷會爽然而釋。如果對大城市的奢華和浮躁感到厭惡,應該切身地去體驗吊腳樓所呈現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泛舟靜靜流淌的江水中,欣賞兩岸錯落有致而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每個人心里都會生出莫名的感動——這是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而創造的杰作,時光賦予了她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濃厚的歷史氣息。吊腳樓網的寓意就是來自這里的。在這里你不會被時間追趕,不會讓思考留下的傷口吞噬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