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生者有一定毒性,注意:內服多用制過的。 生半夏: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 :白礬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 :姜礬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樣,質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氣。 法半夏 :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松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 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干。溫燥大減,適于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閉中風不語。 生半夏 :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法半夏 :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后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 半夏-炮制后 ,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 :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 :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
半夏(學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藥用植物,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用以治鎖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1.半夏治療嘔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痰飲或胃寒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尤宜,半夏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金匱要略》);半夏配黃連,則治胃熱嘔吐;半夏配石斛、麥冬,則治胃陰虛嘔吐;半夏配人參、白蜜,則治胃氣虛嘔吐,如大半夏湯(《金匱要略》)。近代以半夏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種嘔吐。
2.半夏治療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半夏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半夏治癭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半夏治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初起或毒蛇咬傷,可生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3.半夏治療濕痰,寒痰證。半夏味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半夏治痰濕壅滯之咳嗽聲重,痰白質稀者,常配陳皮、茯苓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濕痰上犯清陽之頭痛、眩暈,甚則嘔吐痰涎者,則配天麻、白術以化痰息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古今醫鑒》)。痰飲內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4.半夏治療心下痞,結胸,梅核氣。半夏辛開散結,化痰消痞。半夏治痰熱阻滯致心下痞滿者,常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半夏若配瓜蔞、黃連,可治痰熱結胸,如小陷胸湯(《傷寒論》);半夏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配紫蘇、厚樸、茯苓等,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