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有子女的老人對“以房養老”存有顧慮:當自己百年后,辦了“以房養老”的房產應該給保險公司還是子女?
據范律師介紹,老人在生前簽訂合同將房屋抵押給了保險公司,實際上作為一種債權,保險公司成了債權人。但同時,老人可能也有繼承人,繼承人可以通過法定繼承或遺囑繼承的方式主張分割該房屋遺產。在這種情況下,抵押權和繼承權發生競合,根據法律規定和與老人生前的合同約定,抵押權人保險公司享有優先權。也就是說,繼承人如果想拿回抵押房產,應當在遺產范圍內償還清被繼承人生前的合同約定的債務,否則保險公司將按合同約定處分該房屋獲得約定利益后,剩余部分才能由繼承人繼承和分割。
但也有例外,保監會指導意見中明確,保險產品將根據投保人所抵押房產增值的處理方式不同,將試點產品分為參與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和非參與型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參與型產品指保險公司可參與分享房產增值收益,通過評估,對投保人所抵押房產價值增長部分,依照合同約定在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進行分配。非參與型產品指保險公司不參與分享房產增值收益,抵押房產價值增長全部歸屬于投保人。
范律師認為,“以房養老”在實際操作中的難點就在房屋的升值與貶值。如果老人生前與保險公司約定的是非參與型保險,保險公司就不能參與分配房屋增值收益。在老人去世后,如果房屋升值,多出來的價值在償還保險公司后,剩余部分可以作為遺產由老人的子女繼承。如果房屋價值下跌,保險公司處分抵押房屋后將承受一定的財產損失。
所謂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即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我國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大體歸類上屬于人壽保險中的生存保險。所謂人壽保險簡稱壽險,是指以人的生命為保險標的,以被保險人的生存、死亡或生存死亡兩全為保險金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具體又分為生存保險、死亡保險、生死兩全保險。其中生存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在約定保險期內生命維系作為保險事故的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在我國屬于新生事物,保監會曾于2005年批復同意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運作反向抵押貸款產品,但幸福人壽在實際經營中并無此種保險業務。
第一、盡量以老年夫妻作為共同投保人
第二、不是所有的房屋都可設立反向抵押
第三、投保人享有什么權利
1、對抵押房屋的權利條款,即按照抵押權的一般理解,投保人仍應保有對抵押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權益和有限的處分權。
2、房屋升值利益歸誰所有
3、不受追索的權利。
4、保險合同的任意解除權
5、養老金請求權
第四、如實披露很重要
1 房子是夫妻共同擁有的,都建在的,和孩子說,你也養不了我,我們把房子抵押了吧?本身這樣的孩子就沒啥出息,可能早就惦記著家里這個房子了,能那么痛快答應么?孩子媳婦是不是也回家鬧?搞不好直接脫離父子,母女關系了。
2 房子是夫妻共同擁有的,有一方死亡的,那么子女和另一個家長都有繼承權,如果子女堅持不去辦理手續,那么家長無法一個人去銀行抵押房產。如果有多個子女,都必須要到場,一個不同意的都不行。必須打官司,分家產,分了以后,父母欠子女幾十萬,只有把幾十萬給了子女,才能獲得整個房屋的產權,然后才能去銀行抵押,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3 房產證寫的房子就70年產權,老人65歲的時候,假設房子還有30年產權,銀行根本不給貸款怎么辦?或者只能把房子價格評估的相當低怎么辦?(明明拆遷的話,還能賠個新的),就算房子還有50年產權,但是銀行肯定要按照你85歲死亡計算房子可以收回吧?那個時候房子預計也就30年產權了,還可能房子不能直接收回,還要打官司強制和老人的子女要房子,然后再拍賣,1年的時間又要花上去了,還要考慮訴訟成本,這些成本銀行肯定算的很清楚。目前價值60萬的房子,能貸出來20萬的款么?
老人“以房養老”應注意的法律問題
分類: 建筑法律
房產是現在中國人最大的家產。在日益突出的養老問題上,老人依靠房產來養老,雖然從銀行抵押養老的方式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在具體實施上還有待于法律的進一步規范,但是實際上,在老人與其親人的社會關系中,以房養老已經是現實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其中涉及的法律關系,希望通過以房養老的老人要格外注意。
【房產加名】
有人認為,為了節省將來孩子繼承遺產的費用,老人把子女的名字加到自己的房產證上,結果,出現了混賬兒子強搬到老人住處霸占房產,老人無家可歸,想分割產權,還需要付出一半的房款。
專家建議:將房產加名以避未來費用,是很多老人的誤區,老人為孩子著想,省下的費用是孩子在老人百年之后的需要支付的費用,老人為此操心,兒女不但不領情,反倒打一耙。事實上,這樣做,老人失去了獨立自主處置自己財產的機會,一旦兒女翻臉,或者老人想再婚,都是后患無窮。
【動遷】
在房產開發大潮中,很多家庭涉及到了動遷。因為動遷具有政策性,很多家庭在動遷之前就主動做出了相應的準備,這也不同程度導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