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辨胎釉
胎色白中閃灰,胎質(zhì)干澀、空隙較多從 明 嘉 靖 起 瓷 器 胎 質(zhì) 已 遠 不 如 明代早、中期淘煉精細、致密潔白。萬歷官窯小件仍胎質(zhì)較細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質(zhì)已明顯見差,胎質(zhì)較細、空隙較多,并常見黑色雜質(zhì)。瓷釉方面,萬歷,在明代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肌幾乎沒有生產(chǎn)瓷器,在我國歷史上成為瓷器空白期。
時期瓷器釉子光潤肥厚,釉色泛青。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線條如硬筆所繪萬歷時期瓷器紋飾采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于回青料暈散現(xiàn)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人物、動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調(diào),嬰戲紋中的孩童頭大如斗;麒麟瑞獸老態(tài)龍鐘。
方法三:辨工藝
器物底足處理不十分規(guī)整萬歷時期瓷器上最為突出的的裝飾是鏤孔手法,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藝手法。鏤雕器中常見瓶、盒之類,鏤雕手法較率意,無精細之感。萬歷時期瓷器大器很多,多制作粗糙,時有夾扁現(xiàn)象;瓷器修胎不十分規(guī)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于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時工藝較粗糙,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器物里釉可見白色絞絲紋;小件瓷器常見有各式盒子、筆桿、筆山、盤、碗、香薰、爐、蓮瓣形洗、燭臺、各式托座、執(zhí)壺、盆、壁瓶等,有的修胎較精細,有的則稍粗。盒類瓷器多變形,不平整;盤有塌底現(xiàn)象,底足處理不規(guī)整,器物底足可見粘砂現(xiàn)象;盤碗類器物底足足墻較窄,圈足較淺,微向內(nèi)收攏;底足的胎釉交接處多有一線橙黃之色,也稱火石紅,這是鑒定的一個依據(jù)。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zhèn)喂糯蓵r,首先應(yīng)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征。由于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jīng)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于謹慎,就難免失于局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jù)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于發(fā)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xiàn)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里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里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shù)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于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于楷書款,嘉慶以后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xiàn)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后世很難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qū)別,并結(jié)合用料和技術(shù)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zhèn)魏痛少|(zhì)優(yōu)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體結(jié)構(gòu)方面也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fā)現(xiàn)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后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歷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jié)構(gòu)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yīng)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diào)上不失其時代特征。因此,還必須結(jié)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zhèn)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