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沒有取得房產證的房產買賣合同是否無效這個問題,近些年,對于民事合同,司法實踐中有更加注重尊重雙方當事人意愿的趨向,基于此點原因,在適用法律時,往往也可能有所突破。比如對《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7條的規定中“不得轉讓”的理解,現在有很多地方在司法實踐中往往解釋為“房地產管理部門對此不予辦理登記”,但這并不是直接認定雙方買賣合同無效的理由。
關于沒有取得房產證的房產買賣合同是否無效? 各地法院也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比如上海市高院在《關于審理“二手房”買賣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就提到以下觀點“房屋買賣合同的買方在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之前,其雖不能享有房屋所有權,但享有買賣合同上的債權。而債權轉讓是合同法賦予合同當事人的權利之一,沒有理由不允許當事人轉讓自己的合同權利,因此買方再予轉讓并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此外,對于沒有房產證的房屋的買賣,還有一種解讀是附期限或者附條件的合同。
沒有房產證存在風險
未取得房產證的不動產進行交易時存在一定的風險責任。購房者及出賣人在簽訂買賣合同時應對訴爭標的物的具體情況進行嚴格審查。購房者在購買未取得房產證的房屋時,應慎重對待,否則事后未經產權人同意,造成出賣人無權處分,將會導致合同效力待定,會給買受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作為出賣人未取得房產證,該合同項下的具體內容不明確,容易造成雙方合同約定的部分內容不明確,致使雙方對合同內容存在不可預知的情況,從而造成新的糾紛的產生。
首先,房地產管理法第條的規定屬于行政管理性質的規定,目前的主流觀點是,違反了該規定并不必然導致合同無效。
其次,房地產證是擁有所有權的證明,沒有房產證即意味著沒有所有權,出賣沒有所有權的房屋屬于無權處分。但無權處分行為在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利以后便生效,轉而成為有權處分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手續,或者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準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后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依此規定,沒有房產證的房屋買賣合同并非必然無效。
再次,有的房屋買賣合同約定在賣方拿到房產證或者具備轉讓條件以后雙方再履行買賣合同,這樣的合同也并非一定無效。這樣的合同其實是附條件合同,在所附條件 “賣方拿到房產證或者具備轉讓條件”成就以后合同才生效。在賣方沒有拿到房產證時,該合同不生效,但不生效不是無效,一旦條件成就合同就生效;如果合同所附條件確定不會實現,該就成為一份無效合同了。
最后,只有符合一定條件的合同才是無效合同。比如說:雙方都知道賣方沒有房產證,卻簽訂了一份買賣沒有房產證的房屋的合同;買方或者賣方有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行為;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者利益;等等。
合同應當遵守。現代合同法的原則是盡量讓合同生效,這也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必然要求。同時由于合同的無效屬于絕對、當然、自始無效,因此,當發現合同出現無效事由時,應當及時予以解除,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